国内景点
北京天安门广场介绍
【天安门广场简介】

    天安门记载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拓宽,并在广场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又分别在广场的西侧修建了人民大会堂、东侧修建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侧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红白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相配合,使天安门成为一座完美的建筑艺术杰作。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位置】

    天安门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面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侧是两座建于l4世纪的古代城楼——正阳门和前门箭楼,整个广场宏伟壮观、整齐对称、浑然一体、气势磅礴。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浑然一体构成了天安门广场, 成为北京的一大胜景。

    天安门广场曾是明清封建帝王统治时代紫禁城正门外的一个宫廷广场,东、四、南三面用围墙围成一片普通百姓的禁地。在近现代史上,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象天安门广场这样与人们的情感世界有着如此令人感动的联系。1919年五四运动在这里爆发,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宣战,一·二九运动、五·二○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向被屈辱、被奴役告别。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变迁】

    明成祖朱棣从1417年永乐十五年营建北京,十八年宫殿建成,天安门即在此时修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初期于1954年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户部刑部等衙署、以及仓库棋盘街等建筑,遂成今天的天安门广场,并在广场中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在广场南原中华门的位置建毛主席纪念堂。

    1999年10月1日,举行国庆五十周年大典。在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地砖全部更换,换下来的旧地砖成为收藏家所热捧,一块地砖炒到了数千元人民币。

【景区介绍】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它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建国后的天安门广场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改、扩建工程,使古老的广场更加宏伟壮观,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国繁荣昌盛的象征。

    改造后的天安门广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其中,铺筑水泥板块20公项,周围路面30万平方米。广场中心干道上铺砌由桔黄、蓝青色花岗石组成的“人”字型路面,长达390米,宽80米,共用花岗石石料3.12万平方米。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宽阔的广场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

    站在天安门广场,环顾四周,旧日作为宫廷前卫的正阳门和天安门,尽管位置依旧,然而功能一新。这两座巍峨的建筑,已成为新的人民广场南北边界的标志。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分列东西两厢,新老建筑物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极大民族特色的轮廓线。地上地下,布局合理,造就了立体的多功能服务设施。透过蔚为壮观的古今建筑群,不难看出悠久历史文化的延续、发展和显示出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主题。

    当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仰望那宏伟的布局,磅礴的气势,浩瀚而深邃的景观,就会从心底涌起一阵高过一阵的激情,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心中的圣地,这就是伟大中国的心脏。

【景点】

天安门城楼
    广场北面的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最初叫“承天门”,寓意奉天承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天安门高33.7米,下面的城台建在1.59米的须弥座上。城台共高14.6米。城台是重檐歇山顶城楼,宽9楹,进深5间。9、5二数象征至尊。城楼上60根巨柱高耸,金砖铺地,南北两面菱花格扇门,天花门拱和梁枋上绘满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和金龙彩绘,城楼正面有五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仅供皇上出入。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上颁诏之地。遇有新皇登基,大婚,祭天祭地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上父母进宫才会启用,另外皇上御驾亲征或大将出征,都要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以求马到成功,凯旋归来。城楼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御路桥”两侧有宗室亲王过往的“王公桥”;“王公桥”左右的“品级桥”是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员和兵仡,夫役只能走“公生桥”。公生桥架在太庙也就是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门前。解放后共经历过四次修缮。

人民英雄纪念碑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比天安门城楼还高3.24米,是新中国诞生后在广场修建的第一座建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

    纪念碑采用17000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碑基面积3100余平方米,由两层月台、两层须弥座、碑身和碑顶组成。底层月台呈海棠型,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二层月台为方形,四面设有台阶,精美的汉白玉栏杆环绕四周。月台上边的大须弥座束腰处四面镶嵌着十幅汉白玉浮雕,记述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牡丹、菊花、荷花、垂幔等组成的8个花环,表示对先烈的崇敬和永远怀念。小须弥座上的高大碑身共计32层,由413块花岗岩石垒砌而成。碑身正面朝着天安门,巨大的碑石上有毛主席新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苍劲有力的鎏金大字,碑的背面是由毛主席撰文、周总理用楷书题写的114字鎏金碑文,内容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身东西两侧上方雕刻着由五角星、松析和旗帜组成“光辉永照”的装饰花纹,象征着人民英雄革命精神万古长存、永照后世。碑顶是中国传统顶式建筑,四面成斜面,顶上成水平面,顶下有垂幔。从纪念碑底层月台距天安门墙基463米。整座纪念碑雄伟壮观,庄严肃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和敬仰及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光学业绩。

    由梁思成等人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广泛征求中国的建筑界、美术界、文艺界等各界人士的意见后,在170多个方案中选出来的。浮雕的作者是中国著名的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整座纪念碑从造型、题字、雕塑和装饰等,主题鲜明,商讨肃穆,构图严谨,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表彰了人民英雄千古不朽的光学业绩,而且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特点,在中国建筑艺术的宝库中也堪称精品。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1年,纪念碑北面原为鎏金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字改成了红色玻璃钢字。玻璃钢字制作工艺复杂,每十年需更换一次,每次更换都要在碑身打眼几个,不仅使纪念碑建筑受到损害,而且与其庄严肃穆极不相称。1980年国庆节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对纪念碑进行修缮时,拆除了红色玻璃钢字,更换了损坏断裂的石料,恢复了原有的鎏金字。1981年3月,增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夜景照明设施。1999年6月,在天安门广场进行大规模改造时又进行了彻底的清洗和维护。修缮后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更加庄严雄伟。

人民大会堂
    位于广场西侧,高46米,长336米,宽206米,建筑面积则达十七万平方米。大会堂的正面有十二根大理石门柱,每根高达二十五米。中央大厅为桃红色大理石地面和汉白玉石柱,顶部挂着水晶玻璃花灯。中央大厅后面是万人大礼堂,礼堂装饰典雅,灯光宜人。大会堂的北部是可容纳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大如足球场,装设富丽堂皇。大会堂所有厅室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又吸取了外国的建筑精华,布置得大方雅致,极有特色。
0536-5109922 / 520992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